【档案故事】话小康|记录重大突发公众卫生事件中的浙江速度!
本文转载自浙江省档案馆《档案故事——话小康》专栏:
档案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,经验得以总结,规律得以认识,历史得以延续,各项事业的发展,都离不开档案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,档案将显得越来越重要。
——习近平
2020年是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“十三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在浙江历史进程中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。浙江省档案馆近期推出《档案故事——话小康》专栏,翻开珍贵的历史档案,凝练出精彩的小康故事,从档案视角,为您呈现浙江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付出的努力、所取得的成就。2020年的春节我们过得太不寻常。原本应该是万家团聚、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,因为突如其来的病毒,大家的生活和工作秩序都被打乱。但对于疫情防控,浙江省总是有着“自己的一套”。从省到地市,从地市到乡镇街道、村社区,各级政府和组织快速响应,相关行业全员发动,群众百姓积极响应,这次突发疫情让全国看到了“浙江速度”。
1月23日,浙江省启动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,比疫情爆发地湖北还要早一天。3月2日,浙江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响应;
3月23日,浙江省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二级响应调整为三级响应。
当疫情平稳过渡后,浙江提出“两手都要硬,两战都要赢”,浙江用“一图一码一指数”迅速复工复产……
其实如此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在浙江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!翻阅浙江的历史档案,时间回到2003年春天,杭州没能逃脱SARS的“入侵”。4月19日夜晚,杭州一些医学专家家中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,一批医学专家紧急聚集到市一医院会议室里。
非典可疑病人的胸片出来了。专家组立即像一架精密的机器运转了起来。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飞逝。所有专家都知道一旦确诊,将对杭州乃至浙江意味着什么。22时左右,在场的所有专家几乎都确认一个事实:这3人为非典病人!凌晨,杭州市召开紧急会议。依据《传染病防治法》,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李兰娟提出三个建议:一,立刻将病人转移到专业的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;二,调查并找到所有与患者有过接触的人并予以隔离;三,研究人员连夜采样,对SARS进行深入的细菌分析和研究。当年,杭州首批3位非典患者中的一位住在“在水一方”公寓1幢19楼。于是20日凌晨,这一幢楼就被整幢隔离了。大楼里共76户,201人。虽然被隔离,但却并没有被遗忘,大家关心着公寓里人们的生活,并发出“互相扶持,共同渡过”的倡议……这一年,杭州市民在非典面前的表现,令世人刮目相看。从2003年4月19日杭州发现非典患者到5月22日杭州解除警报,杭州人的这一仗,打得漂亮。
▲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王马社区的健身广场上,一对母子分别戴着“抗非必胜”和“健康生活”字样的口罩前来参加户外活动其实在当年,这三条建议引起了不少人的不解。李兰娟顶着压力,连夜给卫生部长、省委书记、市委书记打电话说明情况,终于获得支持。短短一夜,所有接触者全部找到,1000多人全部隔离。果断的举措为阻断疫情赢得时间。杭州提出了采取强制隔离的措施后,浙江健全了省市县三级疫情监测网络。当时,每天进入浙江的流动人口达到8万人左右,其中来自疫情较严重地区的有近8000人,这部分人群中只要发生一例输入性病人,后果不堪设想。面对危机,杭州市防治非典应急预案紧急启动。“非典”时期,各职能部门管理者们没有按部就班,而是采取非常办法去缩短和简化程序,以保证措施尽快到位。文化部门暂停了324家影剧院、歌舞厅、卡拉OK厅、人防坑道内的各类公共场所的营业;药监部门规定杭州市所有药店暂停向市民销售治疗发烧、咳嗽的药品;民航、铁路、车站、码头、机场和各旅行社对发热、咳嗽的来杭人员开始实施严格的健康申报制度;教育部门要求一律暂停借用全日制中小学、幼儿园校舍的业余培训类活动;劳动保障部门放宽“非典”药品用药范围……
非典期间,浙江省累计对11万多有接触史的人员实行了隔离观察,卫生部门参与疫点、留验点及车站、码头、机场等疫情监控的人员达到5万人次以上。仅在杭州就曾经设立了166个非典隔离区,涉及数百家庭,几千居民。杭州乃至全省没有出现非典二代传染病人,采用的隔离措施,有效阻断了非典的传播。2003年举国抗击“非典”的斗争,是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转折点,从中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,收获了一笔无形的财富。在2003年非典疫情后,浙江逐步建立起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。自2003年12月1日起,省人民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《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急办法》。2006年4月12日,《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》发布,使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步入规范化、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。
▲坐落在西子湖畔少年宫附近的杭州市抗击非典纪念雕塑。金庸先生为雕塑题写了碑名。碑石上还刻有抗非英雄榜和为雕塑捐助的爱心人士名单。病毒可以感染我们的生理系统,但却无法锈化一个健康城市的良性运转。今天疫情防控成绩弥足珍贵,这是我们党坚强的领导给了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;这是我们成千上万的白衣战士“无论生死,不计报酬”的崇高信念为我们筑起了牢固的防疫堤坝;这是我们不计其数的志愿者、基层党员干部以及社会各界的艰辛付出,给我们社会运行提供着不竭的动力。▲小患者名叫泽泽(化名),疫情期间因身体不适被送到绍兴市中心医院。经过医护团队的细心治疗,泽泽各项指标很快恢复正常,4天后便顺利出院。分别前,泽泽突然对感染三病区的医护人员曹玲玲鞠了一躬,曹玲玲被孩子的可爱和真诚感动,也弯下腰来鞠躬答谢。
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,并非一帆风顺,我们需风雨兼程,同舟共济。当前,这场抗疫战斗即将胜利的时候,我们每个人都要倍加珍惜已经取得的成绩,只要上下一条心,拧成一股绳,就一定能够形成无穷的凝聚力和战斗力,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,一定能打赢这场“抗疫阻击战”!
来源:浙江省档案馆
部分文字图片来源:新华社、新华网、浙江日报、浙江发布、杭州日报、杭州网、钱江晚报
- End -
转载自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8ivdQBbAaNu9JB_8m4V9_A